42和56的更大公因数是14。42的因数有1,2,3,6,7,14,21,42;
56的因数有:
1,2,7,8,14,28,56;所以42和56的公因数有:
1,2,7,14,更大公因数是14。更大公因数,也称更大公约数、更大公因子,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约数中更大的一个。a,b的更大公约数记为(a,b),同样的,a,b,c的更大公约数记为(a,b,c),多个整数的更大公约数也有同样的记号。求更大公约数有多种 *** ,常见的有质因数分解法、短除法、辗转相除法、更相减损法。与更大公约数相对应的概念是最小公倍数,a,b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约数和倍数都表示一个整数与另一个整数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如只能说16是某数的倍数,2是某数的约数,而不能孤立地说16是倍数,2是约数。
"倍"与"倍数"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倍"是指两个数相除的商,它可以是整数、小数或者分数。"倍数"只是在数的整除的范围内,相对于"约数"而言的一个数字的概念,表示的是能被某一个自然数整除的数。
几个整数中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更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更大公约数。例如:
12、16的公约数有1、2、4,其中更大的一个是4,4是12与16的更大公约数,一般记为(12,16)=4。12、15、18的更大公约数是3,记为(12,15,18)=3。
几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自然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4的倍数有4、8、12、16,……,6的倍数有6、12、18、24,……,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其中最小的是12,一般记为[4,6]=12。12、15、18的最小公倍数是180。记为[12,15,18]=180。若干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为它们的乘积的绝对值。
在解有关更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问题时,常用到以下结论:
(1)如果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更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8和9,它们是互质数,所以(8,9)=1,[8,9]=72。
(2)如果两个自然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更大公约数,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8与3,18÷3=6,所以(18,3)=3,[18,3]=18。
(3)两个整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更大公约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
例如8和14分别除以它们的更大公约数2,所得的商分别为4和7,那么4和7是互质数。
(4)两个自然数的更大公约数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12和16,(12,16)=4,[12,16]=48,有4×48=12×16,即(12,16)×[12,16]=12×16。
给定若干个整数,如果有一个(些)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些)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而全部公因数中更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整数的更大公因数。
公约数与公倍数相反,就是既是A的约数同时也是B的约数的数,12和15的公约数有1,3,更大公约数就是3。再举个例子,30和40,它们的公约数有1,2,5,10,更大公约数是10。
公因数,又称公约数。在数论的叙述中,如果n和d都是整数,而且存在某个整数c,使得n=cd,就说d是n的一个因数,或说n是d的一个倍数,记作d|n(读作d整除n)。如果d|a且d|b,我们就称d是a和b的一个公因数。根据裴蜀定理,对每一对整数a,b,都有一个公因数d,使得d=ax+by,其中x和y是某些整数,并且a和b的每一个公因数都能整除这个d。于是d的绝对值叫做更大公因数。
求几个整数的更大公因数,只要把它们的所有共有的质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更大公因数。